孩子叛逆要怎么教育管教?沒有一個家長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教養,因而管教孩子除了是出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,還有就是擔心孩子的自制力不夠。所以,才會去加強自己對孩子的控制。
心理學家戴安娜·鮑姆林德認為,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可以從情感和行為控制兩個維度來評估:第一、父母對待兒童的情感態度,即接受-拒絕維度,或者說愛-不愛孩子;第二、父母對兒童行為的要求和控制程度,即控制-放任維度,對孩子有要求-沒要求。
由此也劃分了四種教養類型:1.有愛有要求的權威型父母,2.沒愛有要求的專制型父母,3.有愛沒要求的溺愛型父母,4.沒愛也沒要求的放任型父母。
溺愛型父母就是許多人擔心的,對孩子放任不管的類型之一。他們對孩子有求必應,完全沒有底線,也不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去年,14歲少年報警稱父親裝監控侵犯自己隱私的新聞讓人唏噓不已。父親說,孩子總是會熬夜打游戲,怕他荒廢學業才裝了攝像頭。孩子則認為,在監視之下,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沒有了自由,到了令人窒息的底地步。
小編認為,在管教這個問題上,父母并不是只有“管或不管”兩個選擇,而是從父母管教過渡到孩子自我管理的一個過程?!案改冈谇捌诠芎⒆拥哪康囊欢ㄊ菫榱说阶詈蟛还?,為了孩子之后能夠獨立,讓孩子學會自己管自己?!边m當的管教應該幫助孩子不斷超越舒適區,發展孩子自我管理能力?!笆孢m區“的學習者因為沒有挑戰,所以也沒有在學習;“學習區”的學習者不斷學習和成長;而“恐慌區“的學習者壓力很大,學習受到阻礙。
比如學畫畫的孩子,開始時候覺得特別有意思,可是五六次課后,就不想再學了。如果父母有求必應,聽從孩子的意思,隨意放棄,那么孩子就永遠只能在自己的舒適圈里徘徊。如果這時候父母能夠推一把,讓孩子突破自己的瓶頸,也許就會真的愛上畫畫了。
其實,不管父母的意圖是怎樣的,隨著孩子年紀增長,都會進入自我管理的時期。而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,就來自與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法。如果父母對孩子完全不管教,那么孩子極有可能就成長為一個我行我素,對他人沒有同理性的人。
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過于嚴格,那么孩子長大后也會用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來對待自己。練琴練不好會覺得自己手笨,考試考不好就會覺得自己沒用,甚至一到考試前夕就會過度擔心,引起焦慮。因此,幫助孩子突破舒適區,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他們培養起自主學習和管理的能力。
回顧一下自己的小兒時代,小編對于父母的控制也有著深刻的體會。小時候,一到放寒假就光想著玩,直到媽媽要檢查寒假作業,才會逼著自己在三天內寫完作業。后來,她想著在假期的前三天做完作業,然后放心地享受假期。但是沒有媽媽檢查作業的壓力,這三天的任務不斷成為了“明天再做”的任務,結果既沒玩好,也沒寫好作業。
其實父母有時候看不到孩子的難。孩子自己也有壓力,想做好事情,但可能沒有自制力或毅力去完成。比起全然不管,或是事無巨細地過度控制,家長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方法還是幫助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。
每天花幾分鐘幫助孩子梳理一下學習的難點,和生活中的難題,和他們一起制定一個可以執行下去的提升計劃,最終形成自主學習能力,或許才是破除控制欲魔咒的最好辦法。想要了解更多“孩子叛逆管教問題”的信息,可以撥打24小時熱線!
搜索標簽: